现实很残酷,9月市场依然没有开始上行,不过好的一面是:外资的流出和大盘的下行都已经幅度不大,更多还是情绪性的下跌。我们依然对市场乐观。
市场到底会怎么走,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决定市场大方向的主要是中美两个经济体的政策和经济周期,他们共同决定着整个全球的走向。
先看美国的周期。美国相对更加市场化,更重要的是美联储的利率调整和经济本身的周期。从我的理解看,美国经济和政策,现在的周期位置更像2022年下半年的中国,其政策收紧已经持续一年左右,但经济整体降温和市场情绪降温还不充分,加上这一轮AI的新产业刺激,导致美股的反弹高度偏高,但下行趋势不可避免。美国需要担忧的是经济下行对中国出口的冲击。从金融层面,未来利率下行依然是迟早的事情,那么对中国金融资产的影响,从流动性层面,边际上只有利好没有利空,叠加最近的疯狂流出,金融层面对中国资产冲击更加小。所以从投资上,我们只需要回避掉海外收入和利润占比太高的环节,在大方向上便风险较低。另外,有没有可能美国已经经济见顶,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周期上行?老实说我并不清楚,但我不愿意从常识上去相信这一事件发生概率较高。如果这一事件发生,对我们的投资基准假设来讲,是边际上更好的。但如果美国的通胀比想象中更坏,则有可能让利率从5%往更高发展,也许是7%,也许还会更高,我不确定这种方向有多大可能性,但是不能完全排除这一风险,如果这样,那对港股就还将有冲击,对A股冲击估计不会太大。
再看中国周期。中国的周期从21年初开始收紧,到23年7月政治局会议正式发出信号,到这两个月的实质性大政策动作,相信政策的信号已经足够强。从经济本身来看:服务业从22年11月疫情放松,到23年初都“阳”过以后开始修复,各环节的修复肉眼可见。压制的因素主要是地产带来的财富效应下行和3年封控特别是22年的封控带来的钱包变少,需要时间做一定储蓄。从我们跟踪的各大产业龙头公司给出的指引以及各金融数据、资产价格反应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是非常扎实的,缺乏的只是长期信心。但信心的恢复,只是时间和走势问题,所谓“三根阳线改变信仰”“涨则制度自信,跌则西方叙事”,这些剧本经过了这些年我们都太熟悉。目前地产政策已经开始见效,我相信中央的决心,也相信中国经济的韧性。
宏观和大盘的方向问题解决了,未来的主线方向在哪里?悲观的只会看到高股息,乐观的要展望经济周期重新上行和新兴成长。显然我是乐观的。
高股息作为一个整体,空间已经不大。看看运营商、水电龙头这些代表股的估值水平,已经不算低,尽管在低利率水平下,这类资产风险也不大,但空间可能也不大。经济周期重新向上,我认为幅度也不会太大,这主要是中国的长周期因子影响——人口、金融周期(债务整体水平)、城镇化空间等等。但只要经济不再形成拖累,与经济相关的成长个股便可以得到机会施展,我认为这类机会主要在于选股,选择那些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关,但未来渗透率或者集中度会提升的个股。
成长股层面,主要是三个大类:一是消费电子为主的TMT;二是新能源;三是最近的AI。景气层面,消费电子渗透率长期见顶,主要还是周期反转;新能源景气度依然向下,主要是供给过剩,但目前估值已经相当低,不少供给不过剩有稀缺性没竞争的环节可能迎来比较大的阿尔法机会,类似于22年10月的经济相关领域个股;我认为AI中的算力是难得的景气度依然上行的方向,并且可以在参与者层面形成共振,调整了比较大的幅度,是少有的贝塔型机会;另外,需要强烈关注机器人领域的变化和华为以及中国半导体的突破方面的进展。
整体而言,我依然相信中国经济的未来方向在于科技和消费的选股,在排除了宏观的系统性风险后,我们可以在这里面找到非常多的选股机会。